西方锁死进口机床俄罗斯一筹莫展幸好中国量大管够导弹翻倍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施加的制裁条款多达上万条,意图通过经济和技术封锁来削弱其军事潜力。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制裁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025年6月26日,据乌克兰媒体《基辅独立报》报道,尽管俄罗斯深陷西方严苛的制裁之中,其战略导弹制造工厂依旧能够引进先进设备,显著提升导弹产量。只是,这些设备的来源从西方转向了中国,绝大多数进口设备及其供应链均来自中国市场。
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重点锁定于高新技术领域,尤其是精密机床等加工设备。西方国家不仅主动退出了俄罗斯数控机床市场,还在技术上实施了远程“锁机”措施。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西方的先进设备供应商要求所有使用其机床产品的用户必须接受“远程管理系统”的监管,一旦检测到机床被非法转移,即刻“锁死”设备,并禁止启动,严重违反规则的客户将被断供设备。
面对这种严厉的技术封锁,俄罗斯显得颇为无奈。其自身难以完全摆脱西方制裁的桎梏,幸运的是,中国制造的设备以充足的供应弥补了这一空缺。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场利益的重构——西方放弃了俄罗斯的数控机床市场,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缺口,而中国数控机床企业则顺势填补了这一空白,宛如天降的机遇。
《基辅独立报》进一步揭露,俄罗斯为了扩建沃特金斯克导弹工厂,不仅兴建了新的厂房,还悄悄采购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先进设备,这些设备主要源自中国。沃特金斯克工厂是俄罗斯最为重要的导弹生产基地之一,雇佣了数千名新员工,新建建筑设施,极大地提升了导弹的产能以满足战争需求。据悉,在俄乌冲突爆发前,这家工厂已接获大量导弹订单,其主要产品包括“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以及洲际弹道导弹如“亚尔斯”、“布拉瓦”,甚至可能涵盖新型“奥列什尼克”导弹。
得益于进口设备的稳定供应,俄罗斯军工企业的扩张取得突破,导弹产量翻了数倍。以“伊斯坎德尔-M”为例,西方智库评估,2024年俄罗斯生产了约700枚该型号弹道导弹,几乎是2023年250枚产量的三倍。与此同时,俄军在实战中发射弹道导弹的次数也急剧上升,从2023年的45次激增到2024年的245次。截止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超过180次,显示出俄军弹道导弹使用频率的明显提升。
尽管实际使用频繁,俄罗斯的导弹库存量仍在稳步增长。据悉,其储备了约600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以及300枚“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乌克兰情报机构指出,导弹产能的提升不仅满足了补充战场消耗的需要,还为俄罗斯在持续冲突中积累了充足的弹药储备,西方制裁显然未能达到削弱俄罗斯军力的目标。
尽管包括沃特金斯克工厂在内的多家俄罗斯军工企业已被西方列入制裁名单,禁止出售制造导弹所需的任何材料、机械和微电子产品,西方曾寄望通过制裁剥夺俄罗斯的战争能力。《福布斯》杂志曾大胆预测,至2026年,俄罗斯的主要战力将大幅削弱。现实却是俄罗斯的军工生产日益壮大,确保了其军队在乌克兰战场上的火力优势。
面对不可否认的事实,西方媒体也开始承认制裁的失败,但他们将矛头指向中国。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俄罗斯能够迅速更新炮管,关键在于从中国大量进口民用设备,从而大幅提升了炮管生产速度。如今,俄罗斯近六成的数控机床设备来自亚洲市场,实质上几乎全部是中国制造。中国发达的机床工业凭借产能充足、供应稳定的优势,只要俄罗斯愿意付款,便可源源不断地购入所需设备。
乌克兰媒体《基辅独立报》还揭露,俄罗斯通过私营中介机构从中国厂商购入设备,再将其交付至军工厂使用,这种“用途转移”属于俄方自发行为。中国方面则坚持其出口的设备均为商业用途,且出口行为符合国际贸易规则。
然而,西方依然不愿正视自身制裁的失败,反而借口中国等第三方国家向俄罗斯出口设备,企图掩盖制裁失效的真相。将制裁失败归咎于他国供应,完全忽略了俄罗斯自身的制造能力提升。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事实上,在大量进口中国机床的同时,俄罗斯自身的机床生产能力也在持续增长,正逐步降低对外依赖。
西方单纯追求堵塞漏洞,试图用片面的政策修补制裁的缺陷,却未能坦然面对现实。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恰恰暴露了西方在此次制裁战略中的短视与无力。制裁效果不彰,根本原因在于未能真正切断俄罗斯自主生产与外部供应的双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