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体育网站:《中国制造2025》成功了吗?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10年前发布的战略文件,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这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10年行动纲领,标志着中国制造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年曾经有评论说,中国发表这个文件太高调了,应该韬光养晦,只做不说才对。现在回顾起来,这说法书生气十足。在国际政治高层和高新科技的情报圈,谁不知道谁?在话语权的博弈方面,中国长期以来处于被动劣势,10年前才开始有序有理地反击,有利有节地推动,现在才稍见成效。我国过去17年来回应美国“重返亚太”的挑战,《中国制造2025》是关键部署之一,公布出来就是要让全球适当地、及时地知道。
据笔者所知,下一步中国要在《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上,探索《智能制造工业4.0》,迈向未来生产自动化之路。目的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支持重点专业智能制造服务商,助力相关企业转型升级,做到专业、高效和可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回顾《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10年行动纲领,自2015年发布以来已推进了10年。从实施成效看,这个战略在高端制造领域已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突破,现正面临核心技术瓶颈的挑战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专家们现正从战略定位、核心成果以及未来挑战三方面展开分析,前瞻将来。
战略定位方面,制造强国的系统性布局是在《中国制造2025》框架之内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制造强国目标: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中等水平,2049年成为全球顶尖制造强国。
1/聚焦十大领域: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产业,形成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与产业链协同的推进机制。这方面已基本达到。
2/地方实践协同: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地方制造业升级(主要省份都各自有其重点任务,例如在某省设定提升装备数控化率的目标)。
3/创新体系构建:强化企业研发能力,完善科技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机制(例如在某省要做到大中型工矿企业研发机构扩大研发的覆盖面)。
核心成果方面,《中国制造2025》在十大领域已有突破,提升了全球竞争力;可以从两大领域进行分析。
已取得的关键成果包括航空航天与轨道交通, C919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累计订单现已超过1200架),CR450动车组的试验时速达到现时最高的453公里,雅万高铁、中老铁路推动铁路运输中国标准的输出;新能源汽车与电池方面,比亚迪2023年销量全球第一(302万辆),百度Apollo实现L4级自动驾驶落地,中国牵头制定了全球首个电动车的换电标准;半导体与信息技术方面,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芯片的产能占全球19%,长江存储128层3D NAND闪存芯片已可量产,华为和中兴主导了全球5G必要专利的34%;高端装备与机器人产业方面,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52%,科德数控5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已高达85%,可应用于航天发动机叶片的加工。
这是工业经济学的关注重点之一,在美国因为被资本货币市场长期压制、现在美国的工业制造只剩军事产业仍然备受注重,供应链不够完备。反之,中国已取得的关键成果包括材料与核心部件突破,例如中复神鹰T1000级碳纤维已可量产(应用于C919和长征火箭),潍柴动力高端液压系统已打破农机领域的国外垄断;绿色制造方面已有领先,例如隆基绿能的晶硅电池,效率高达26.8%创全球纪录,宁夏宝丰建成全球最大的电解水制氢项目;生物医药创新方面,百济神州PD-1抑制剂获美国FDA批准后已量产,万泰生物HPV疫苗的国内市场占比高达70%,联影医疗MRI设备已出口美国和日本。
那么,中国的未来挑战是什么?简单来说,是被美西方仍然卡住了一些核心技术瓶颈因而造成产业升级存在巨大压力。尽管已取得显著进展,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中国制造2025》仍面临以下三方面关键挑战、有待有效克服。
1/技术自主化尚未完全突破。一些“卡脖子”领域仍然依赖进口:高端光刻机(EUV)、商用航空发动机等核心设备仍未实现百分百国产化、7nm以下先进制程芯片量产受阻。一些基础材料仍有品质差距:高端船舶用特种钢材(如低温钢)的耐腐蚀性和强韧度仍有不足、农业机械的传感器与算法软件仍需引进。
2/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仍有失衡。由于国际竞争加剧,海洋工程某些装备仍被韩国和新加坡挤压、部分领域(如钻井平台)存在产能调整的风险。国内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农机装备在东北地区普及率高,西南地区仍以中小型机械为主、要配合耕种地貌提高自动化程度。
3/全国各地的创新实践没有共性瓶颈,参差不齐。总体而言,智能制造现仍处在起步阶段,“领军企业少、核心元器件对外依存度高、系统集成能力弱”,是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普遍性难关。
国内近期已开始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系统性检讨,目前的结论是:已取得阶段性成功。在高铁、新能源汽车、5G等领域已实现全球领跑,产业链国产化率已显著提升,为本年稍后正式宣告中国已“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奠定了基础。《阶段性成功》是现在进行式的动态语境,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是长期愿景,比较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对中国当前成果的正确理解是“突破”而非“完成”。未来需要聚焦核心技术攻坚、区域协同发展与创新生态完善,以应对全球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
以上是笔者整理公开资料后的系统叙述,全世界都知道。至于个别省份的重点战略,笔者在本文略过不提。
中国的下一步是工业4.0(智能制造)。工业4.0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经济学的本科毕业生都清楚。通过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朝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提出,旨在通过提高制造业的灵活性和效率来增强工业竞争力。核心要素包括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全面智能化,以达到《中国智造》的目标。
简单来说,是通过集成现代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使产品具备动态存储、通讯与分析能力,从而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可追踪性和可定位性。工业生产装备需与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集成融合,使传统生产装备具备感知、学习、分析与执行能力。这是最近一些专家们(例如黄仁勋)提到的AI全自动化无人工厂。这不仅涉及个别单机设备的智能化,还包括形成智能生产线的智能车间。在生产方式从生产驱动转变为用户驱动的过程中,生产智能化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产品价值与定价不再由企业单方面决定,而是由消费者的需求所决定(笔者认为这是遏制平台经济过分垄断的出路,笔者不在这里跑题扯远,以后有机会再说)。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可以实现智能生产的横向集成,然后是整个智能生产价值链的数字化集成,最终可以形成完整的智能管理系统。愿景是智能化服务作为智能制造系统的末端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线O)服务连接消费者与生产企业,通过消费者的反馈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
中国的《工业4.0智能制造》(简称“中国智造”)需要大量高端芯片(从纳米级进阶到埃米级),这正是为什么中美之间的芯片大战是当前最重要的关键节点之一(涉及稀土原材和成材)。
笔者的结论是: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中国智造》需要建立一个通用的制造体系架构模型,为应用技术提供开发、集成与运行的功能,从而形成制造业在研发、生产和服务等阶段的智能一体化,通过万物互联网技术建立制造业的增值网格(链条加区块),进而建成具有灵活性和持续发展性的、有中国自己特色的智能制造体系。
根据专家学者的意见,中国式智造体系应包括顶层设计规划,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带动生产。顶层设计规划是将智能制造系统的主体和其他辅助要素(管理、安全、评价等)进行统一标准化的研究;同时协调好不同生产行业的标准,包括执行协议标准、通信标准、数据传输格式等,防止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中国智造体系架构更应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与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紧密结合。关键是先设立智造示范点,通过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实践(试错),进而挖掘深层次的标准化需求,并通过智造架构评价体系对示范点的效果进行评估,不断完善智造体系架构,建立中国式“智造品质管理圈”。
万物互联网是中国智造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为了加快制造业的信息物理系统(CPS)铺设,要将信息通信技术深入渗透到制造业领域。这就是最近任正非讲到的智能车间和全自动化工厂的概念。换言之,这是《AI+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场景,需要大量高端芯片的设计和制造。随着半导体科技的飞速进步,《工业4.0中国智造》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生产线的普及,通过集成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中国现正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AI技术驱动制造业在商业模式、组织结构、经营方法、管理模式方面的深刻变革。中国的发展目标是把握工业4.0带来的机遇,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提升全球竞争力,为中华民族的美好生活、为创建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物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并不是针对美国或任何国家,是为了追求卓越,超越今天的自己。可惜这句话美国政客老是听不进去,十分遗憾可惜,摇头叹息之余,唯有平心静气,不断重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