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市委书记曾赞荣出席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梅建华出席。

  今年的青岛市科技奖,薛长湖、曲立清获得最高奖,此外还有18项自然科学奖、4项技术发明奖、79项科技进步奖、1项成果转化贡献奖。

  今年最大的亮点,是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在本届一等奖项目中占比达80%,“老板+教授”的组合,在青岛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名单背后,是青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生动实践,折射出了青岛科技创新发展的跃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重点产业赛道精准布局、海洋科技优势纵深拓展。

  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是青岛此次获奖项目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项目达62个、占比73.8%。

  近年来,青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

  持续壮大科技企业队伍的过程中,青岛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面向产业开展协同创新的实力不断提高、突破核心技术攻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立足产业需求持续突破原创性技术,为行业提供“普惠”的赋能。

  海尔牵头及参与完成了三个一等奖项目。其中全球首创的单筒洗护技术,避免了普通滚筒洗衣机“内筒+外筒”结构带来的二次污染。

  按照目前市场普及率测算,这一新技术每年可节约19个西湖的蓄水量,节约的电可供15万户家庭使用一年。

  海信也完成了两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其中一个项目实现了多视点视频高质量成像,可为全景视频直播、交互式视频服务及数字人智能交互平台等广泛服务。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突破了微纳多传感信息融合测量、超高精度全系统误差实时补偿等核心技术,研制国内首套0.5微米超高精密三坐标测量机。

  这一突破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对超高精密测量仪器的迫切需求,实现了高精度测量技术的国产化替代,为中国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医疗器械、精密制造等高端制造业提供有力保障。

  2024年市科学技术奖持续强化提名项目的产业化导向,重点奖励在“10+1”创新产业体系中取得重大突破、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性、前沿性成果。

  在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中,65个项目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占比达77.4%。

  这种高度聚焦,展现了青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攻关、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路径。

  走进宇远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银白色的铝合金板材正在精密加工。铝,这种轻薄的、易变形的材料,被宇远新材料打造成了给汽车使用的轻量化配件。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宇远新材料突破了“高强韧耐蚀铝镁合金材料成份配伍性可控制备”等关键技术,全产业链布局195件知识产权。

  现在,这一获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成果,已经为中国重汽、一汽解放等提供百余种轻量化汽车核心零部件产品,为企业增收近13亿元。

  将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势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是关键一招。

  森麒麟轮胎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合攻关生产的冰雪轮胎,获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产品湿地抓着性能达欧盟标签法A级,通过了被誉为全球“冰雪胎王者”的诺记轮胎的冬季性能测试,成为德国大众的国内唯一冰雪轮胎配套产品。

  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在本届一等奖项目中占比达80%,较去年提升了20个百分点。

  让产学研合作从“纸面协议”走向“产品落地”,青岛科技大学聚合物新材料团队,通过“项目+公司+团队+资本”的转化模式,孵化1家创业板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和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带动社会经济效益超百亿元。

  当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薛长湖走上领奖台时,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位深耕海洋食品加工40多年的科学家,延续了青岛涉海人才在最高奖中的“蓝色显示度”。

  2008年以来,青岛获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人才中,涉海相关的已有15位,占比达60%。

  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最突出的优势。青岛构建“4+2+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这一新兴产业中,中国海洋大学牵头完成的“海珍品高质化加工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攻克和解决了海珍品资源加工中的系列关键技术,解析了海珍品特有的加工特性,明确了营养功能组分的构效机制,构建了针对海珍品加工的智能化、标准化技术体系。项目还配套打造的机械化、智能化成套核心装备,实现了海珍品的高质化开发利用与营养健康产品的开发。

  星空体育官方网站 星空体育平台

  随着全球海洋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青岛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还要着力破解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难的瓶颈,打造“深蓝加速度”。

  面向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建设重大需求,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海洋“重器”——“智飞”号船,今年获得了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艘长117.15米、宽17.32米的智能集装箱商船配置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航行系统,具有人工驾驶、远程遥控驾驶和无人自主航行三种驾驶模式,能实现航行环境智能感知认知、自主循迹、航线自主规划、智能避碰、自动靠离泊等功能。

  从企业创新的强势引领,到重点产业的集群突破,再到海洋科技的持续领跑,青岛正在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之路,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要素”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最大增量”。